11月27日晚,南校区学生学术讲座第三期在教学大楼415举办。讲座邀请到教育部高校美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、广东省书协主席团成员、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,我校书法研究所副所长,艺术学院陈志平教授作为主讲嘉宾。陈志平以《王羲之与中国书法的传统》为题,带领同学们畅游历史的海洋,领略书法艺术之独特魅力。
“书法是一个人本质的反映”
陈志平在讲座一开始首先提出“什么是中国书法”,厘清了我们对中国书法的认知。在讲到书法的本质时,陈志平引用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书”的解释:“书者,如也。”“如”即遵循、模仿之意,中国书法是一个笔从手、手从心的过程,一个人所写之字是其本质的反映。这一解释赋予中国书法独特、深广的内涵:书法不仅关乎技巧、文化,更关乎人格、品质。
(陈教授讲述书法变迁)
之后,陈志平介绍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三位代表人物:王羲之、颜真卿,苏轼。他简明扼要地讲述了王羲之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“新体”,使中国书法由此进入一个新时代;颜真卿如何凭借自己独立的人格力量、忠诚烈士的形象,将道德、人格推到了作品之前,使得中国书法走向另一个传统——归本于人;而苏轼则确立了中国书法的另一个新传统——先文后墨,书法家首先要会写文章,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书法的文学内涵。陈志平娓娓道来,一一梳理了中国书法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一步步形成技巧、人格、文化并重之传统的历程。
“讲中国书法重要的是讲传统文化”
陈志平强调,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载体,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书写传承。我们今天练习书法,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修炼,更重要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握住古人的手,感受古人的思想与人格,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修养自身心性,传承传统文化。这也许是一条独孤寂寞的路,但在信息爆炸、喧嚣浮躁的当今社会却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(同学提问)
讲座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。在互动环节,同学们积极提问,就自己感兴趣的书法问题与陈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。
(教务处)